康平县评剧团的前身,是沈阳市升平剧团的全体演员。解放初期,他们在辽阳铧子沟一带流动演出,后经人介绍,全团来康平演出。当时,剧团团长是李福全,演员共50人。经康平县委、县政府同意,剧团在康平安家落户,改名为康平评剧团。
当时,剧团由康平县文化馆领导,经济上自负盈亏。那时候,设备简陋、演出条件极差,只能靠租用服装(每场10元)演出。文武场乐器均属于个人的,吃“家什费”。在当时情况下,县里加强了对剧团的领导,1956年4月,派姜兴武同志担任剧团团长,同年10月,由李汉芳接替姜兴武担任团长职务。1960年,刘大接任团长直至1967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体演职员的多方努力,经费收入好转。在不影响演职员生活的情况下,剧团注重了资金积累,规定,在收入中,提取10%公积金和10%公益金,经过一年的积累,便从天津购置了戏箱和部分乐器。剧团有了家底保证了演出,逐渐增加了经济收入,演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当时,剧团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传统评戏,同时,上演《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现代评剧。当时主要演员女主角有:青衣花旦喜彩芬、赵艳秋,花旦有张小航、王冰洁、李玉兰,老旦、彩旦有慧丽娟、姚桂芝,老旦有姜艳秋。男主角有:老生赵桂春、周延文、马连元,花脸有崔子香,文武老生有秦舒玉、刘文正,小花脸有杨云、刘长林,小生有雷洪恩、张祯祥、蔡东昌、门长贵、东承满。文武场鼓老郭瑞,大弦有肖金汉、杨玉斌。
剧团于1960年改为国营体制,实行评定演员文艺级别。1960年,演员张筱君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演员东承满、团长李汉芳被县政协聘为委员,不仅代表剧团参与县里的政治活动,而且,提高了剧团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1962年,县政府拨专款为剧团修建二栋24间房舍,解决了排练场所与职工宿舍,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政治待遇。
为满足广大城乡群众观赏二人转的文化需求,于1962年建立了地方戏团,由剧团领导,经济独立核算。同年8月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县财政每年定额补差一万元。1964年,停演传统剧目,学习“乌兰牧骑”,剧团向小型多样发展,收入一度减少,造成经济困难。同年10月,剧团进行了整顿,全团保留演员40人,分为评剧、二人转队,场次做评剧与二人转混合演出。直到1966年。
1960年春季,剧团参加了沈阳市举办的青年演员汇演大会,演出评剧《打金枝》、《茶瓶计》中“报喜”、“窥婿”折,均获表演奖与乐队奖。《打金枝》戏中饰春红的演员曲丽娜,当时15岁,获优秀表演奖。在向各级领导汇报演出时,辽宁评剧院著名演员韩少云饰《打金枝》中龚秀英,陪同我团小演员曲丽娜饰戏中春红同台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观众的赞赏。当时,《沈阳日报》发表了文章并刊登了剧照,誉满全省。
1965年春,包头市文化局来我省求援接团,省文化厅将这次演出任务交给了康平评剧团。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于1月20日赶赴包头市,演出达三个月之久,走遍了包头市的东河、昆都仑、青山、石拐、白云鄂博五个区,演出100余场,售票金额除工资业务费开资外,尚余5000多元。在包头市演出《南海长城》、《革命自有后来人》、《红色联络站》、《刘四姐》等现代评戏,还有一台二人转。每到一地评剧、二人转各占一场,交替演出,受到包头市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得到了包头市八万多东北籍职工的热情赞誉。
在完成包头市演出的任务之后,归途中经过呼和浩特、张家口、下花园、唐山、昌黎各城市,进行了客串演出,时达三个多月里,每演一场,场场满员,掌声不断。1965年7月载誉归来。
剧团赴包头演出,是一次有史以来旅途最远、演出时间最长、在大城市演出最多的演出活动,展示了康平剧团的阵容、形象、技艺和水平,这次长途的巡演活动,在康平剧团的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