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豫剧团的前身是建国前许昌的“大油邦”“二油邦”,当时的戏班颇具声名。解放后经政府收编,组建成为许昌专区豫剧团,后几经变化,1984年区划调整,更名为许昌市豫剧团。几十年来,该团新人辈出,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创作、音乐、舞美实力较强,其创作演出代表了许昌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平,是许昌戏曲的艺术实验示范团体。该团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的知名演职员,如五六十年代的王再岭、桑振君、王韵生、李珍荣、柯仲齐,六七十年代的任宏恩、袁世安、艾立、汤玉英、杜合法等。近年来该团青年演员崔玉荣、李建中、张轩、李金花、李艳娜、韩禄昌、吕明现等,在全国及全省的各种大赛中荣获“金奖”16枚,银奖21枚,堪称中原剧坛上一蔟盛开的鲜花,享誉大江南北。中原一枝独秀,梨园硕果累累。自《石头梦》作为唯一一台现代戏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山村风流汉》获得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特别奖”,同名电视戏曲艺术片获全国戏曲艺术片二等奖,《倒霉大叔的婚事》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银奖。由于该团几十年坚持编演现代戏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坚持编演现代戏十五个先进院团”,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河南省人事厅、文化厅分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南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许昌市委、政府的嘉奖。
许昌市豫剧团的前身是建国前许昌的“大油邦”“二油邦”,当时的“大油邦”“二油邦”戏班颇具声名。解放后经政府收编,组建成为许昌专区豫剧团,后几经变化,1984年区划调整,更名为许昌市豫剧团。
许昌市豫剧团50年代以编演古装历史剧为主,兼演现代戏。1959年在郑州专场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演出《观文》《对绣鞋》《打銮驾》等剧目,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文革期间移植演出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被河南豫剧界树为典范,各地剧团先后效仿,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60年代,剧团增加了编导人员,逐步形成了以编现代戏为主的演出风格。现代戏《人欢马叫》把许昌的戏剧创作推向了高峰,在中南现代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陶铸主持召开座谈会,对《人欢马叫》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剧由此被推荐到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随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又把此剧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得到了戏曲行家们的好评。70年代排演的现代戏《烛光》参加了30年大庆献礼演出,更是为许昌市豫剧团争得了荣誉。80年代许昌市豫剧团再获丰收,《岗九醒酒》和《软枣问案》两剧参加了河南省现代戏调演,荣获演出奖,省电视台录像播放。《岗九醒酒》被拍为戏曲艺术片,并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单本剧奖。1985年创作演出的《侄霉大叔的婚事》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获银奖。1987年排演的的《石头梦》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作为艺术节唯一的一台现代戏,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征服了戏曲界专家及同行,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90年代创作排演的《山村风流汉》在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上获得“特别奖”,同名电视戏曲艺术片获全国戏曲艺术片二等奖。2004年在中国常州,《倒霉大叔的婚事》参加了由中国戏剧现代戏研究所主办的中国首届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并一举夺冠,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几十年来,许昌市豫剧团新人辈出,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创作、音乐、舞美实力较强,其创作演出代表了许昌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