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一九七七年的周口市豫剧团在栉风沐雨中已历练成戏剧艺苑里一颗闪亮的旗帜,傲然挺立在豫东大地;现任团长肖秀莲从二零零年接管豫剧团,在这些年奋斗的里程中,她号召政府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带领剧团全体员工共同拼搏,剧团已集专业艺术人才于一体,并着力打造成全省最年轻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全团演职员平均年龄二十六岁)。
在戏剧衰落的年代里,周口市豫剧团也萧条过,也曾危机四伏,尤其是二零零年肖秀莲团长刚接管剧团的时候,更是苦不堪言。当是,河南省内剧团仅有两位女团长,其中一位就是肖秀莲,她顶着世人传统束缚的观念和剧团不景气的苦难,和新的领导班子一起扬鞭阔斧进行革新:一是着重剧团的经济建设,力争搞好企业联姻、争取社会资助;整排巡回演出剧目抓住演出旺季的经济收入;利用政府智能、做好宣传服务,使艺术为政治服务,密切配合党政关系,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争取多拨经费;二是在业务收入争创新突破,加大全年营业演出次数,扩大演出区域;三是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打造艺术精品。她领导着剧团开辟着一条“精品立团,改革兴团,经济强团,人才富团,法律制度治团”的新途径。
在长期的实践中,她更以勇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把“德艺双馨”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实践着精艺为民的理想,带领近乎瘫痪的剧团走出困境,积极参加各种重要赛事活动,夺取名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她率领剧团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开拓进取,转变经营机制,积极占领演出市场,长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演出到基层,以多演戏,演好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为周口戏剧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周口市豫剧团全心打造艺术精品,倾力酿制艺术大餐。在他们克服没有场地的苦难,顶烈日、斗酷暑、不怕蚊子叮咬、磨爬滚打,血汗湿巾,剧团全体文艺工作者犹如奋战在战场的将士众心托起一个个经典的剧目,并成功的将它们搬上舞台。曾先后将《情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灯记》、《红楼梦》、《西湖公主》、《春风万家》、《陈新庄》等四十多台大型优秀剧目,常演不衰,演出阵容纵牵北京、深圳,横跨豫、晋、冀、鲁、皖五省,倍受广大观众青睐。
22年前,大型神话戏《西湖公主》在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中就荣获十一项大奖,唱红唱响了大江南北,创下了连演5000余场而不衰的局面,并被台湾、山东等地方剧团移植;1986年应邀晋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越南友人黄文欢曾两次观看演出,并欣然挥毫“令人神往”。
1997年创排的大型现代戏《市井人生》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梆子戏汇演和在郑州举办的中国豫剧节,一举夺得剧目“金奖”及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多项大奖。豫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剧《市井人生》在中国豫剧节上获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作为周口市豫剧团的“一把手“,肖秀莲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摸索前进,将众多艺术流派的艺术精髓糅进自己的表演中,逐渐形成唱腔甜润高亢、嗓音穿透力强、扮相潇洒俊秀、表演热情大方的艺术风格,凭借着她个人的感召力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先后被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人民政府“三下乡”先进个人、周口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先进工作者、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行业标兵、“三八”红旗手、孝顺媳妇等。
肖秀莲在剧团里,不仅是剧团业务管理上的“排头兵”,还是文艺演出的“顶梁柱”。剧团在“送戏下乡”走进农村,还结合农村移风易俗、税费改革等工作做宣传,送去好听好看的剧目,有时甚至义务性为他们演出,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可他们在艰难的情况下,没有丝毫的怨言,反而在肖秀莲为领导的带领下更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伴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周口市豫剧团紧紧围绕“都市系列剧”作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卓识用文化“软件”为进程留下一些记忆,体现着城市风貌的现代化、都市人价值取向、人文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如《都市彩虹》、《都市霓虹》在演出时确实让观众经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洗礼。
2003年,根据《都市彩虹》改编成戏曲电影《幸运十点钟》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周口市第一部戏曲故事片,填补了周口市戏剧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扩大周口乃至河南在全国的影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
周口市豫剧团2005年创大型现代豫剧《陈新庄》在周口市和各县市区及周边地市进行巡演,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周口市豫剧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先进集体,周口市委、市政府多次给予通令嘉奖。
乘着“都市系列剧”的发展形势,周口市豫剧团将以生机盎然的姿势、整齐和谐的阵容、文武兼备的特色以及精品剧目的打造,会紧随戏曲潮流展示新姿态,闪亮在豫东戏苑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