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成立於1955年,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现任院长为单跃进。剧院历史辉煌,周信芳丶盖叫天丶俞振飞丶黄桂秋丶郑法祥等京昆艺术表演流派创始人和言慧珠丶童芷苓丶李玉茹等艺术家,为剧院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现时剧院拥有一批优秀的京剧艺术表演人才,如尚长荣丶李炳淑丶陈少云丶奚中路丶史依弘丶王珮瑜等。剧院主要作品有《曹操与杨修》丶《贞观盛事》丶《廉吏于成龙》丶《成败萧何》等以及众多传统经典剧目及新编历史京剧。剧院屡获中国戏曲学会奖丶文华大奖丶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丶五个一工程奖丶中国艺术节大奖丶上海文学艺术奖等荣誉。剧院不仅享誉国内,更屡赴欧洲丶美国丶亚洲二十多个国家演出,蜚声海外。
上海京剧院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团体,成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
上海京剧院浸润于上海特有的人文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筑成一道旖丽的文化景观,并以海纳百川之气魄,聚成人才荟萃、剧目纷繁之大观。具有影响力的主要作品有《宋士杰》《澶渊之盟》《徐策跑城》《黑旋风李逵》《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磐石湾》《乾隆下江南》《曹操与杨修》《盘丝洞》《狸猫换太子》《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王子复仇记》《诗意中国•月光下的行走》《春秋二胥》《浴火黎明》等,以及众多的传统经典剧目。
上海京剧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黄桂秋、郑法祥等一批京昆艺术表演流派创始人和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等艺术家,为剧院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上海京剧院,继承前辈的基业,遵循京剧传统精神,视创造为艺术之本,执着追求艺术理想,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契合。为此,剧院致力于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京剧普及与京剧演出市场的开拓,举办了如“梨园星光”“菊坛群星”“走马换将”“上京实力派”“青春跑道”“小丑挑梁”等旨在培养艺术人才和搞活演出市场的系列演出活动;迈出了如“京剧走向青年”“上海京剧万里行”等旨在培育观众的坚毅步伐,在各地赢得了大批新老观众。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剧声名远播,广受好评。近年来,剧院屡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上海文学艺术奖”、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先驱天使奖”、法国“金•卢米埃尔奖”等国内外奖项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集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上海市慈善之星”等荣誉;《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剧院艺术建设一贯坚持“以剧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保证剧目建设”的方针。为此,剧院在创排了一大批优秀剧目的同时也锤炼了一支艺术素养良好,视野开阔的创作、演出队伍。目前,剧院拥有尚长荣、李炳淑、陈少云、夏慧华、奚中路、唐元才、何澍和史依弘、安平、李军、严庆谷、胡璇、王珮瑜、李国静、熊明霞、傅希如、蓝天等一批优秀的京剧艺术表演人才。
剧院下辖两个演出团和以京剧演出为主业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化,剧院已经形成比较符合艺术生产要求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有较为完整的创作、演出、经营队伍。
上海京剧院不仅享誉国内,而且屡赴欧、美、亚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蜚声海外。
上海京剧院诞生于1955年8月24日。它是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简称“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和上海人民京剧团合并组建而成。
1954年秋,华东大区建制宣布撤销。华东戏曲研究院决定划归上海市,改建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和上海市戏曲学校三个事业单位。1955年春节前后,华东戏曲研究院干部吴石坚、陶雄,上海人民京剧团干部林鹏程以及新从福建调来的该省京剧团干部丁国岑,受命开始筹备建院工作。
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原名华东平剧团,1949年随军南下,进驻上海,改称华东京剧团,与原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三团(简称“三野文工三团”)合并,于1951年3月划归新建的华东戏曲研究院领导,改名京剧实验剧团。它的前身可以远溯到1940年冬成立的山东省文协实验剧团,1947年1月与北撤至临沂的苏皖实验剧团合并,同年冬复与渤海行署宣传平剧队合并,改编为华东平剧团,隶属华东军区政治部。三野文工三团的前身也可远溯到1945年成立的苏皖实验剧团第二团,北撤后,于1946年冬改名“娃娃剧团”,隶属华中野战军政治部,1947年春,改编为华中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四队,1948年春再改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三团,渡江后,于1949年6月,将原夏声戏剧学校并入,再与原华东京剧团合并,成为华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
上海人民京剧团建立于1950年初,是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原大舞台班底后邀聘海派知名京剧演员多人组建而成。
经过两介月左右的匆促筹备,1955年3月24日下午,上海市文化局在长江剧场召开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成立大会,由主要负责的副局长陈虞孙宣布:任原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周信芳为上海京剧院院长,原该院副院长袁雪芬为上海越剧院院长。并委托吴石坚、丁国岑、陶雄、吕君樵、林鹏程组成“五人小组’’,负责处理京剧院组建具体事项,由吴石坚总其成。
周信芳
此际,上海京剧院人才荟萃,流派纷呈,拥有主要演员李玉茹、王金璐、陈大濩、陈正薇、金素雯、沈金波、张美娟、刘斌昆、汪志奎(以上原华东团)、纪玉良、王熙春、李仲林,赵晓岚、王正屏,袁灵云,李桐森(以上原上海团)等数十人。筹备建院期间,童芷苓已加入上海人民京剧团;随后俞振飞自港归来,也隶属上海京剧院(旋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盖叫天一度兼任上海京剧院顾问。1957年初,言慧珠也由上海新民京剧团调至上海京剧院(随后又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其他,各行各科,也都人材济济,配搭齐整。
乐队方面,江南主要鼓师王燮元、张鑫海、张森林,主要琴师查长生、沈雁西、马锦良、黎秋觉、郝德泉等都先后加入了上海京剧院的行列。编剧有郑剑西、陈西汀、吕仲、苏雪安、刘梦德、许铁生等。导演有吕君樵、洪谟、刘静沅等。舞美设计有幸熙、周楚江等。音乐设计有倪秋萍。可是,建院后最重要的分团工作却一时无从进行。为了赴京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举办的“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演出活动,根据剧目的需要,院当局安排了最强的阵容,随周信芳院长北上,分团工作只得暂时搁置下来。
两院成立大会的次日,京剧院参加梅、周纪念活动的大队随即出发,在京滞留约一个半月,演出结束后,极大部分人员又于5月初随周院长巡回演出,遍及华北、东北,华东五个省的十个城市,历时八个月,年底始返沪。
言慧珠
紧接着,1956年初,上海京剧院又接受了新的任务,投入周信芳代表作《宋士杰》电影的摄制工作。夏初,影片刚完成,院方就又抽调了七、八十人的一个演出队,于8月间赴京准备访苏演出的剧目。10月下旬,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在周院长和原华东戏曲研究院副秘书长伊兵率领下,启程出国。在苏联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塔林、里加、考那斯、维尔纽斯,明斯克、高美里、基辅等九个城市,上演了大小二十个剧目,手1957年1月回国返沪。
在此期间,留沪人员临时编组,积极排演了一些剧目,其中有李玉茹、俞振飞的《周仁献嫂》,童芷苓的《玉簪记》,李仲林、童芷苓的《猎虎记》,纪玉良、陈正薇的《打金枝》,陈大濩的《中山狼》,金素雯的《孔雀东南飞》等。质量不差,但影响不大。
同期,政治运动较多。1955年的“反胡风斗争”,1956年的肃清反革命运动,都是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1956年夏,以童芷苓、李仲林为首的部分演员又参加中国艺术团,赴东欧各国访问演出。
童芷苓
由于临时任务接连不断,人员分散,组团工作一直未能进行,对于全院正常开展业务颇多影响。
1957年2月,两个出国团先后回国,全院四百余人齐集沪上。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确定方针、健全体制之根本大计的工作,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先行展开“建院学习”,发动群众对院领导提意见,揭露矛盾,献计献策。“建院学习”由陈虞孙副局长亲自挂帅,局的有关处长刘厚生、许平、周旋具体领导。
这是一次发扬民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从主要艺术人员,到基层演职员工,人人发表意见,所上条陈,数以千计。其中,有关于方针任务的,有关于体制机构的,有关于艺术生产的,也有属于干部作风的。
1957年5月,“反右派斗争”前夕,上海市文化局宣布上海京剧院“建院学习”结束。
在总结大会上,正式宣布吴石坚为副院长,丁国岑、陶雄为院长助理(后丁、陶二人均提升为副院长),丁国岑兼办公室主任,陶雄兼艺术室主任。院下分设三个团,一团以演连台本戏为主,二团以演老戏和本戏为主,三团以培养青年为主,人员基本固定,也留有机动余地。
至此,长达两年多的建院工作终于完成,上海京剧院宣告正式建成了。
上海京剧院诞生于1955年8月24日。它是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简称“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和上海人民京剧团合并组建而成。
1954年秋,华东大区建制宣布撤销。华东戏曲研究院决定划归上海市,改建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和上海市戏曲学校三个事业单位。1955年春节前后,华东戏曲研究院干部吴石坚、陶雄,上海人民京剧团干部林鹏程以及新从福建调来的该省京剧团干部丁国岑,受命开始筹备建院工作。
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原名华东平剧团,1949年随军南下,进驻上海,改称华东京剧团,与原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三团(简称“三野文工三团”)合并,于1951年3月划归新建的华东戏曲研究院领导,改名京剧实验剧团。它的前身可以远溯到1940年冬成立的山东省文协实验剧团,1947年1月与北撤至临沂的苏皖实验剧团合并,同年冬复与渤海行署宣传平剧队合并,改编为华东平剧团,隶属华东军区政治部。三野文工三团的前身也可远溯到1945年成立的苏皖实验剧团第二团,北撤后,于1946年冬改名“娃娃剧团”,隶属华中野战军政治部,1947年春,改编为华中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四队,1948年春再改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第三团,渡江后,于1949年6月,将原夏声戏剧学校并入,再与原华东京剧团合并,成为华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
上海人民京剧团建立于1950年初,是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原大舞台班底后邀聘海派知名京剧演员多人组建而成。
经过两介月左右的匆促筹备,1955年3月24日下午,上海市文化局在长江剧场召开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成立大会,由主要负责的副局长陈虞孙宣布:任原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周信芳为上海京剧院院长,原该院副院长袁雪芬为上海越剧院院长。并委托吴石坚、丁国岑、陶雄、吕君樵、林鹏程组成“五人小组’’,负责处理京剧院组建具体事项,由吴石坚总其成。
此际,上海京剧院人才荟萃,流派纷呈,拥有主要演员李玉茹、王金璐、陈大濩、陈正薇、金素雯、沈金波、张美娟、刘斌昆、汪志奎(以上原华东团)、纪玉良、王熙春、李仲林,赵晓岚、王正屏,袁灵云,李桐森(以上原上海团)等数十人。筹备建院期间,童芷苓已加入上海人民京剧团;随后俞振飞自港归来,也隶属上海京剧院(旋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盖叫天一度兼任上海京剧院顾问。1957年初,言慧珠也由上海新民京剧团调至上海京剧院(随后又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其他,各行各科,也都人材济济,配搭齐整。
乐队方面,江南主要鼓师王燮元、张鑫海、张森林,主要琴师查长生、沈雁西、马锦良、黎秋觉、郝德泉等都先后加入了上海京剧院的行列。编剧有郑剑西、陈西汀、吕仲、苏雪安、刘梦德、许铁生等。导演有吕君樵、洪谟、刘静沅等。舞美设计有幸熙、周楚江等。音乐设计有倪秋萍。可是,建院后最重要的分团工作却一时无从进行。为了赴京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举办的“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演出活动,根据剧目的需要,院当局安排了最强的阵容,随周信芳院长北上,分团工作只得暂时搁置下来。
两院成立大会的次日,京剧院参加梅、周纪念活动的大队随即出发,在京滞留约一个半月,演出结束后,极大部分人员又于5月初随周院长巡回演出,遍及华北、东北,华东五个省的十个城市,历时八个月,年底始返沪。
紧接着,1956年初,上海京剧院又接受了新的任务,投入周信芳代表作《宋士杰》电影的摄制工作。夏初,影片刚完成,院方就又抽调了七、八十人的一个演出队,于8月间赴京准备访苏演出的剧目。10月下旬,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在周院长和原华东戏曲研究院副秘书长伊兵率领下,启程出国。在苏联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塔林、里加、考那斯、维尔纽斯,明斯克、高美里、基辅等九个城市,上演了大小二十个剧目,手1957年1月回国返沪。
在此期间,留沪人员临时编组,积极排演了一些剧目,其中有李玉茹、俞振飞的《周仁献嫂》,童芷苓的《玉簪记》,李仲林、童芷苓的《猎虎记》,纪玉良、陈正薇的《打金枝》,陈大濩的《中山狼》,金素雯的《孔雀东南飞》等。质量不差,但影响不大。
同期,政治运动较多。1955年的“反胡风斗争”,1956年的肃清反革命运动,都是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1956年夏,以童芷苓、李仲林为首的部分演员又参加中国艺术团,赴东欧各国访问演出。
由于临时任务接连不断,人员分散,组团工作一直未能进行,对于全院正常开展业务颇多影响。
1957年2月,两个出国团先后回国,全院四百余人齐集沪上。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确定方针、健全体制之根本大计的工作,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先行展开“建院学习”,发动群众对院领导提意见,揭露矛盾,献计献策。“建院学习”由陈虞孙副局长亲自挂帅,局的有关处长刘厚生、许平、周旋具体领导。
这是一次发扬民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从主要艺术人员,到基层演职员工,人人发表意见,所上条陈,数以千计。其中,有关于方针任务的,有关于体制机构的,有关于艺术生产的,也有属于干部作风的。
1957年5月,“反右派斗争”前夕,上海市文化局宣布上海京剧院“建院学习”结束。
在总结大会上,正式宣布吴石坚为副院长,丁国岑、陶雄为院长助理(后丁、陶二人均提升为副院长),丁国岑兼办公室主任,陶雄兼艺术室主任。院下分设三个团,一团以演连台本戏为主,二团以演老戏和本戏为主,三团以培养青年为主,人员基本固定,也留有机动余地。
至此,长达两年多的建院工作终于完成,上海京剧院宣告正式建成了。
上海京剧院 成立于1955年3月24日,由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和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合并,并吸收了一部分长期在上海演出的著名演员建成。周信芳任院长,吴石坚、吕君樵、陶雄、丁国岑、林鹏程组成五人领导小组负责剧院的具体工作。主要演员和创作人员有盖叫天(任顾问,不久即离开)、俞振飞(后调至上海市戏曲学校)、言慧珠(后调至上海市戏曲学校)、李玉茹、童芷苓、金素雯、王熙春、赵晓岚、张美娟、纪玉良、陈大濩、沈金波、郑法祥、王金璐、李仲林、贺永华、王正屏、刘斌昆、孙正阳、黄正勤、童寿苓、伍月华、吕仲、苏雪安、陈西汀、许思言、吕君樵、王燮元、张鑫海、赵济羹、幸熙等。全院有演员298人,实行大院小团制,初设3个演出队,后改建为艺术上各有侧重点的3个团。院部设艺术室、舞美工场等,并吸收张少甫、陈富瑞、魏莲芳、范叔年等教师教授青年演员(1959年组建学馆)。剧院参考苏联大剧院模式,立足江南,面向全国,建成一个有示范作用的、正规化的艺术团体,重点是发扬麒派艺术。建院初,周信芳率先与创作人员结合整理了一批麒派剧目,如《乌龙院》、《宋士杰》等近10出。之后几年内整理了《拾玉镯》、《小放牛》、《泗洲城》、《打瓜招亲》、《闹天宫》、《盗仙草》、《甘宁百骑劫魏营》等二十多个剧目,均成为保留剧目。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有《文天祥》、《秦香莲》、《十五贯》、《鹿台恨》及《黑旋风李逵》、《中山狼》、《雁门关》、《挡马》、《孙悟空降妖伏魔》、《游龟山》等。在周信芳倡议下,编演了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共3本),连演连满,深受观众欢迎。50年代后期,陈大濩等一批主要演员调离剧院,支援外地剧团,又先后调进了童祥苓、张南云、李多芬、赵文奎、李家载、汪正华等。1958年,创演了《智取威虎山》、《赵一曼》、《红色风暴》、《踏破东海千层浪》等几个有影响的现代戏。1959~1962年,创作、改编和整理了《海瑞上疏》、《义责王魁》、《劈山救母》、《走雪山》、《生死板》及《淝水之战》、《柜中缘》、《百花公主》、《唐赛儿》、《樊梨花》、《尤三姐》、《武则天》、《红梅阁》、《假金牌》、《火凤凰》、《海周过关》、《还我台湾》、《鸦片战争》、《十二寡妇征西》、《真假美猴王》、《智破泰安州》、《梅妃》、《廉锦枫》、《伐子都》,连台本戏《宏碧缘》,现代戏《同心闸》、《晴空迅雷》等。1963年,拥有黄桂秋、迟世恭、小王桂卿、小三王桂卿、筱高雪樵、艾世菊、小毛剑秋等主要演员的新民京剧团并入上海京剧院,随即排演了全部《庆顶珠》、《齐天大圣》、《连营寨、八阵图、白帝城、别宫祭江》、《春秋配》、《珍珠烈火旗》及连台本戏《杨家将》。全院先后创作、整理演出了约五百出戏,许多剧目被各地剧团学习搬演。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如夏慧华、陈正柱、梁斌、蒋英鹤、华华、霍鑫涛、周少麟、张丙昆、马科、马锦良、董佑文等日益显露光彩。1963年起,强调排演现代戏,剧院又重排《智取威虎山》,以该剧与小戏《送肥记》、《审椅子》、《战海浪》参加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1964年排演了《海港》,是年以《南方战歌》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1965年,传统剧目和历史剧在上海全部停演。江青、张春桥以审查《智取威虎山》、《海港》为名,全面控制上海京剧院。同期,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文中提及《海瑞上疏》。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主演该剧的周信芳成为最早受到批判和迫害的艺术家之一。全院一批专家、干部和创作人员也遭到批斗和隔离审查。上海京剧院被说成“文艺黑线专政”而遭解体,以原京剧院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智》、《海》两个“样板剧组”,1973年又合并为上海京剧团,剧目有早期的《智取威虎山》、《海港》,及后来排演的《龙江颂》、《磐石湾》和小戏《审椅子》等。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原先离开上海京剧院的部分人员及新华、黄浦、青年京剧团部分人员回到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迫害的周信芳等一批艺术家得到彻底平反,落实政策。1978年,上海京剧团撤销,改建为独立的上海京剧一、二、三团。3个团创作排演了《甲午海战》、《铁流东进》、《黑水英魂》、《大风歌》等,演出了《逼上梁山》及一些传统戏。《海瑞上疏》得以平反并恢复上演。还创排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包公出朝》、《包公铡判官》、《镜狮子》及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等。恢复演出了《秦香莲》、《红梅阁》、《黑旋风李逵》等保留剧目和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宏碧缘》、《封神榜》以及《杨门女将》、《白蛇传》、《四郎探母》、《雁门关》、《龙潭鲍骆》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受到观众欢迎。1981年8月14日,3个团合并,恢复上海京剧院建制。此时演职员有七百多人,除原京剧院艺术骨干外,还汇集了李炳淑、张学津(后调回北京)、施正泉、李丽芳、齐淑芳、王梦云、孙鹏志、赵莱静、王祖鸿、李瑞来、梁大成、胡冠时等一批艺术人才,创排了《谭嗣同》、《真假美猴王》、《杨家将》和现代戏《宝剑归鞘》、《闪光的果子》、《大渡河》、《过凉山》,整理恢复上演了《火凤凰》等剧。1983年起,剧院成为文艺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先后组织5个包干责任制演出队及一些小组。期间,排演了《晴雯》、《智取生辰纲》。1984年底,调整剧院领导班子,俞振飞任名誉院长,马博敏任常务副院长(1986年任院长),撤销演出队,组建各具特色的3个演出团,逐步深入进行体制改革。1986年为艺术系列职称改革试点单位。1988年,剧院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聘任制的戏曲艺术团体,实行院长负责制。1983~1990年,创作演出了《青丝恨》、《盘丝洞》、《孽缘记》、《刘姥姥与王熙凤》,连台本戏《乾隆下江南》等,受到好评和各种奖励。1988年,在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中演出的《曹操与杨修》、《潘月樵传奇》及折子戏《六月雪》、《五坡岭》、《夜探浮山》、《打神告庙》共获18项奖,获奖总数名列第一。其中《曹操与杨修》以优化组合方式创作(主演尚长荣为陕西省京剧团团长,后加盟上海京剧院),以满票名列“优秀京剧新剧目奖”榜首,并获1989年中国戏曲学会首届“金盾奖”。一批中青年演员如言兴朋、关怀、方小亚、孙爱珍、何澍、奚中路、唐元才、李占华、吴颖、史敏、胡璇、严庆谷,编导黎中城、孔小石,作曲高一鸣、龚国泰,司鼓焦宝宏、朱雷、李朝贵,琴师尤继舜、李寿成等及一批管理人才先后发挥骨干作用。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剧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55~1990年,剧院多次派演出团到苏联、东欧、西欧、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演出,在国际上扩大了影响。剧院参加拍摄的京剧艺术电影有《盖叫天舞台艺术》、《宋士杰》、《周信芳舞台艺术》、《武松》、《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磐石湾》、《审椅子》、《战海浪》、《白蛇传》(获1982年大众电影“百花奖”)等。《乾隆下江南》、《潘月樵传奇》、《曹操与杨修》、《孽缘记》等摄成京剧电视片。院址岳阳路168号。